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原創文章]"問" & "答"

今朝,探問天道之循,災禍之降,是以人之行而偏曲,利己而損他人,
所成之因,忽而未見其弊,聚而成大,時至而果報,是否?
母笑而答曰,非之,若思之以現下禍劫,非蓋全以人之罪衍而得罰.
世界非世界,其觀之限也;若觀之以大,實為道之循環,成住壞空之輪轉.
萬物非有久存之理,觀現下之事可見,是以輪轉其中,時至而成.
人存罪其中,業報重者,先予收之;時非戰禍之世,故亦共業而成之.
然為輪轉,事以成此,發以心性,而無求回報,成之菩提心性,得之
"資糧",得以為長..
惑而問焉,何以"資糧".
"資糧"者,人之德性,發以於心,無他利己之念,感念於天,哀憫於民,存心側隱
,如現下災難,捨之過往,願往而救之,不以私心偏見成執;為救之難民,雖僅為
牛毛之助,然發心菩提,得以德行,成之為糧,得之以資,成就為長,是以"修"而
有得之.
"修"以相繫而密乎?
修行,修性,其得何在? 勤之以禮佛誦經,其意何在? 不明其意者,執之以
為學佛,然其相差而大,不然也.
禮佛誦經之舉,為啟心性而養之,是以不為虛相所執,放以為假..
若單以此,尚不足已,須知其心行何以,得以德性,長以資糧,而可得以為行.
得之,心識而得啟,人生而過之,依此而定,得以所去之所..
是故,有成之者,福報以轉生天道,繼以修持;若為天道之福,卻失為忘本,
德盡而下落,依舊輪於惡趣中.
依此,汝且明之,其行何以行之.
是以宿世累劫之過以得,成之就果於此,你我皆同.
然過往所得,一朝得而以覺,醒以得了.
則明其該所如何,其心該何以安,
皆非一朝一夕可得,歷歷成行而過,成之以德,感之以心.
如聞經義,字字扣心,心有感念.自明該以何為求.

[原創文章]"問" & "答"

在佛教的宇宙觀中,一個世界的成立,持續、壞滅,又轉變為另一世界的成立、持續、壞滅、空無,其過程可分為「成、住、壞、空」等四時期在演化,稱為「四劫」。「劫」,是不能以年月日計算的非常長遠的時間。茲分述如下:
1.成劫-世界的成立期。即山河、大地、草木等「器世間」與一切有情眾生的「眾生世間」的形成時期。細分為二十中劫。即由有情之業增上力,於空間生起微細之風,相繼形成風輪、水輪、金輪;再漸成山河、大地、內外海等器世間;而止住器世間之有情世間亦成立。有情世間始於上方的空居天,漸次及於下方的地獄,最後至一切有情生於無間地獄,二十成劫即已終結。
2.住劫-世界的存續期。即器世間與眾生世間安穩、持續之時期。即自一有情生於地獄起至大三災當現之時的二十中劫。此一時期,世界已成,閻浮洲人壽由無量壽漸次遞減,至人壽十歲,是為住劫中的第一中劫;此後之十八中劫亦皆一增一減,人壽從十歲增至八萬四千歲,復由八萬四千歲減至十歲。最後一劫為增劫,由十歲增至八萬四千歲。又據《立世阿毘曇論》載,諸佛之出現,多在減劫之時,其時人壽由八萬四千歲減至百歲之間。
3.壞劫-地、水、風三災毀壞世界的時期。分為兩種,一是前十九小劫的有情世間壞滅,一是最後一小劫的器世間壞滅。據《大毘婆沙論》,住劫終了,人壽八萬四千歲時,安穩豐樂,人多修十善業道,此後大地獄中有情命終,不復生彼處,壞劫開始。如此地獄中之有情漸減,無一有情殘留,其次傍生、餓鬼人趣、忉利天等欲界相繼壞滅;有情破壞後,世界出現七個日輪,故起火災,色界初禪天以下皆成灰燼,次起火災,二禪天以下壞滅,最後起風災,三禪天以下全不吹落。
4.空劫-世界的空虛期。世界已壞滅,於欲、色二界中,唯色界之四禪天尚存,其它全入於長期空虛中。此成、住、壞、空四劫之期間,各有二十中劫,總合為八十中劫,相當於一大劫。

[原創文章]"問" & "答"

修行,修性,其得何在? 勤之以禮佛誦經,其意何在? 不明其意者,執之以
為學佛,然其相差而大,不然也禮佛誦經之舉,為啟心性而養之,是以不為虛相所執,放以為假..
若單以此,尚不足已,須知其心行何以,得以德性,長以資糧,而可得以為行.
得之,心識而得啟,人生而過之,依此而定,得以所去之所..
是故,有成之者,福報以轉生天道,繼以修持;若為天道之福,卻失為忘本,
德盡而下落,依舊輪於惡趣中.
~~~ 常言道   人之心性   皆有善惡之辨別...
       雖為本性之意  亦同理應已分之...
       佛性觀心   德行觀人   該為當者自當   ~  該乎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