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文轉貼]《分享》香港四代人﹕倒模第四代

《分享》香港四代人﹕倒模第四代
  
10月 17日 星期日 02:20 更新
【明報專訊】表面上,世代之間相安無事。其實,世代之爭即將爆發。安分的第一代人陸續退出舞台,已經開始長出銀髮的「戰後嬰兒」反而毫無倦意,繼續指指點點。內地、台灣的三十世代意氣風發,香港的卻感到出頭無期、生活艱難。至於第四代人,打從開始便是輸家。
在物質方面,第四代人(1976至1990年期間出生)無話可說。他們屬於香港近代歷史上物質最充裕的一代,這是可以肯定的。事實上,很有可能是到了這一代人,「兒童節」才不再叫小孩興奮,因為孩子們不再需要(也沒有耐性)為買玩具、上茶樓、看電影,去等待那一天來臨。說現在天天是「兒童節」,可能有點誇張,但現實是物質(至少在量的意義上)已不再短缺。今天,只有成年人才會記得4月4日。
過去,箍牙是少數兒童所能「享受」的牙科護理。現在則是有箍牙經驗的學童成為了大多數。這就是第四代人的處境。上一兩代人沒有的,現在他們唾手可得。青年人向爸媽訴苦,說箍牙令他們混身不自在,吃飯也吃得辛苦。父母的回應一般都是「以前我們哪有像你們幸福,哪有錢去箍牙﹗」在上一兩代人眼中,第四代人得天獨厚,要風得風,享盡以前不能想像的優厚條件。理論上,他們不可能對這個世界再有投訴。父母那一代將最好的,兒時想也不敢想的珍品,都供給第四代人了。
富裕中成長 不代表幸福
第四代人在富裕的社會環境裏長大,這是事實。但這不等於說他們比任何一代都要幸福。你可以批評他們身在福中不知福,但我們須了解一點,第四代人有他們那一代人的煩惱。而他們可能比我們更清楚知道(同時也是最有感受),金錢、物質都不足以保證幸福、快樂。事實上,以為物質條件能給孩子帶來幸福、快樂,想盡辦法為他們提供最好的生活條件的,是第四代人的父母。是當父母的成年人覺得自己應該負上這樣的責任,倒不是第四代他們在十歲八歲已認為自己應該享有提出這種要求的權利。如果第四代人是給寵壞了,或者我們應該先問誰寵壞了他們。
美國的「戰後嬰兒潮一代」有幾個特點。首先,跟世界各地的「戰後嬰兒」一樣,他們人多勢眾。第二,美國的「戰後嬰兒」成長於經濟繁榮、社會富裕的時期。第三,他們是第一代在電視機前成長的孩子。第四,他們在成長期間遇上了重大而且對整個社會有?深遠影響的歷史事件(甘迺迪遇刺、越戰等)。更重要的是,他們是「Spock babies」(即在Benjamin Spock的兒童心理及成長理論大行其道期間長大的孩子)。他們是否在permissive culture中長大,這一點並不是最重要﹔重要的是他們在一個以孩子為中心,重視孩子和少年成長的社會環境裏長大。
香港的「戰後嬰兒潮一代」是在一個以家庭為中心的社會環境長大﹕每一個家庭都有好幾個小孩子,而每個孩子都是考慮家庭的需要。香港的「戰後嬰兒」在成長過程中沒有物質條件,更沒有什麼選擇可言(小時候誰不是穿著哥哥姊姊的舊衣服)。要改變,只有在考試制度或勞動市場裏好好競爭,要出頭。
父母嚴密監視 化身天使魔鬼
當香港的「戰後嬰兒」為人父母之後,並沒有放棄這一種想法。
香港的第四代跟之前幾代人最不一樣的地方,是他們要面對來自爸媽的嚴密監視(較正面的說法,是照顧)。今天的家長比任何一代的都更相信與子女建立良好關係的理論。一方面,這些本身是「戰後嬰兒」的家長希望孩子能快樂成長,免於過去只重考試和淘汰競賽的教育制度的痛苦,能多元多面向發展。可是,這批家長又太了解社會風浪,深深認識到淘汰考試如何一次決定個人的前途,明白成人世界只重競爭,所以又怎可以不早日為子女作好準備,幫助他們將來出人頭地。
這一份矛盾心情,令家長當上了天使,也成為了魔鬼。他們對子女的關懷是毋須懷疑的。基於關心,他們要求同時也參與改革﹔也出於關心,他們決定不容許孩子走上迂迴曲折的冤枉路。是這些家長給孩子機會和支持,參與各式各樣的興趣班﹔但也是他們把上興趣班變成孩子要完成的事工。是這些家長願意放下事業,全職照顧孩子,每天接送,這一刻送孩子學習游泳,那一刻上小提琴課﹔但也是他們以多元發展之名,令孩子學會了各種各樣之後,卻少了一種發自內心、自我追求的熱情。是這些家長因在成長期間從參與義工社會服務獲益良多,而要求將社會服務算進學生表現評估之內﹔但也是他們把社會服務變為學生履歷表上的項目,統統量化,令年輕學生覺得做夠服務時數便大功告成。是這些家長因自己在求學時期參與課外活動而學懂了組織、領導的才能,所以認為參加團體活動很重要﹔但也是他們接受不了子女廢寢忘餐,全情投入學生活動,認為這是荒廢學業,而不是投入感、責任感的表現。是這些家長口講自由、開放,鼓勵青年人自由發展﹔也是他們連孩子上大學後選修些什麼科目都要管,他們怕孩子不切實際,選不上日後能幫助找好工作的學科。
緊跟程式 欠缺自由
「戰後嬰兒」一代人做了父母後,改變了第四代人成長的環境。第一代人給予「戰後嬰兒」的自由成長的空間,在不知不覺之中已經消失。新的成長環境其實是一套程式,第四代的孩子要緊跟配合。
第四代人要滿足別人對他們的期望。他們要面向世界、面向大中華、要兩文三語、要有提高進入名牌大學機會的社會服務參與、要懂餐桌禮儀(幫助日後見工面試)、要學懂bluffing、要很多很多。一切都是為了應付現實的需要。
第四代人有很多選擇,但也可以說是沒有選擇。他們可以在眾多樂器之中任擇其一,但不可以選擇不玩樂器。
跟第四代人聊天時,不要問他們喜歡什麼,因為對他們來說,這是一個大難題。他們知道別人喜歡他們喜歡什麼,也知道自己不喜歡什麼,卻不能輕易講出內心真正的最喜歡。

文﹕林道靜
編輯﹕陳曉誼

do u agree with that?
I think it is true for most of the people in hk now....
"the flowers inside greenhouse".....
檔案區相關檔案
猛鬼酒店檔案
紐約沃爾科特酒店的小孩嬉和奇怪收音機聲
2012年7月29日美國《紐約每日新聞》報導,夜半聽到酒店餐廳傳來收音機聲、看到兩名小童在大堂梯級玩耍……不要害怕,反正他們不是「真」的──當職員走近餐廳,收音...
前世記憶個案
美男孩前世是被炸死軍人
2014年11月13日美國《赫芬顿郵報》及英國《每日郵報》報導,美國維珍尼亞州的維珍尼亞海灘(Virginia Beach)一名男童,忽然說自己死於一場大火,又...
UFO之謎
黑客聲稱美國有專人去掉相片中的UFO 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