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蟲植物
太陽剛昇起,沼澤上空有許多昆蟲在葉片或花朵間,不停的穿梭飛舞。一隻胡蜂飛近了一株小植物,那株植物的葉片上有柔軟的觸毛,毛尖膨大成球形,看起來像是插滿了針的針包。那隻傻兮兮的胡蜂決定降落在那兒,但牠馬上就發覺牠的腿被一種黏黏的物質黏住了,即使牠用盡最大的力量也無法掙開,觸毛將可憐的胡蜂越黏越緊,那些黏黏的酸性液體,開始做消化行動。這時的葉片看起來像握緊的拳頭,它將一直保持這個姿態,直到昆蟲被完全消化吸收為止。胡蜂算是一個較大的獵物,因此必須花費兩天的時間才能消化掉。這可怕的食肉植物叫毛氈苔 ( 茅膏菜 ) ,全世界共有五百多種這類的植物。
為了對這類植物有更深一層的瞭解,我們必須先看看它們所居住的環境。通常食肉植物是生長在深山或沼澤區,以往人們曾經在這些地帶開採過,但只發現了一些利用價值很低的泥煤塊。一株株小小紅色的毛氈苔,外表看似無害,但它們的葉片卻是恐怖的陷阱。如果你仔細觀察會發現這些葉片上佈滿了透明的小水滴,很像露珠,事實上,那就是我們前面所說的酸性黏液。一些粗心的小昆蟲要是不小心碰到,就永遠也跑不了。然後,毛氈苔會分泌另一種液體,功能和人類的胃液相同,裏面含有消化酵素,能夠分解食物。昆蟲較為柔軟的部分會先被消化掉,剩下一些不能被吸收的堅硬部分,會在葉片張開之後隨風飄逝 ; 然後毛氈苔又開始等待下一個獵物。
食肉植物的特徵
為什麼這些植物會這樣呢?如果我們研究這些地帶的土壤就會明白,雖然這裏的土壤是黑色的 ( 對植物而言,黑土是最為肥沃的 ) ,但卻是因為含炭的關係 ,而這種泥炭田缺乏許多植物所需要的物質 , 食肉植物因為生於缺乏氮素得地方遂使其演化產生特殊的變形葉 , 以捕捉動物 , 而用無柄腺毛來消化。能在如此地上求生存,其攝取營養得方式對生長大有裨益 , 如同對他們施肥一樣其葉具有如胃之功能 , 構造 , 由無柄腺毛分泌液體以便消化與吸收其液有類似一般動物消化道內所分泌之胃蛋白脢及胰蛋白脢等的酵素 , 他們以此種消化酵素來分解動物取的有機氮養分 , 此種無柄腺毛在一平方公分葉面上 , 常有600個之多。
吃些什麼動物呢?
至於其捕捉的對象 , 大者有野鼠 . 次之有蝴蝶 , 蜻蜓 , 飛蟲 , 蜂 , 蠅 , 螞蟻 , 蚊子 , 蚊之幼蟲 .其實,肉食植物也和一般植物一樣可光合作用,製造養分,捕捉小動物只是為了補充生長必須的氮、磷等營養元素而已。故肉食植物若沒捕到小動物,本身依然可以生長,但若持續太久,可能會出現營養不良的狀態。
其他的食肉植物有捕蟲菫,開的是白色或紫色的花朵 ; 皮袋草開黃色的 花,是水生的植物 ; 另外還有北美洲的金壺草和瓶子草以及馬來西亞最普遍的豬籠草等等。這些植物全部是長在貧瘠的土地上,正如前面所說,它們那特殊的變形葉是最好的捕蟲器,而鮮艷的花朵也是吸引昆蟲的巨餌。捕蠅草是最擅於捕捉獵物的,只要昆蟲一停在它的葉片上,它便猛然將葉片合起來,就是插翅也雞飛了。至於我們常在影片中,看到非洲叢林的巨大食肉植物將人整個吞沒,其實是不可能的。
肉食植物每一個特化的構造與捕食的步驟,都是需要消耗相當的能量,因此這樣的演變必須要有相當的獲益做代價才值得。就演化的過程來看,先是不存在肉食植物的,於偶然的機會裏演化出具有腺毛的葉子,可分泌黏液,足以黏住昆蟲而將其困死,但本身並不具有消化這些昆蟲的消化脢,不能直接消化昆蟲而吸取營養,如非洲的假茅膏菜屬植物。既然這樣,那又為什麼要做出這樣的演化構造呢?目前我們尚不十分清楚,只知道假茅膏菜捕了昆蟲之後,恰可給一種身體構造特殊,不怕被黏住的小昆蟲坐享這些美味。這種小昆蟲專門生活在假茅膏菜植物之間,以坐收漁翁之利,兩者間有某種程度的互利共生關係。然而靠人不如靠己,經過長期的演化,終於產生具有這類消化脢的茅膏菜植物,可消化昆蟲而直接吸收營養,使得氮、磷元素的補充更加充足,而更能適應生長於貧瘠的土地。且隨著時間的巨輪轉動,而今更有了各式各樣的捕蟲形態與機制。
捕蟲植物之捕蟲型態
肉食植物全世界約有六科,依其捕蟲葉的型態構造與捕蟲機制,約可分為三類:
(一)植物體具黏性腺毛以黏陷動物
此類植物之葉面密被腺毛,腺毛會分泌黏液,當小動物停落葉面時即被黏液黏住,而此腺毛具感應能力,當有小動物觸之即向內向下彎曲,卒將小動物困在葉面,此時腺毛即分解蛋白質分解?將小動物消化,最後腺毛又再度張開且分泌一般性之黏液,只於葉面留下無法消化之動物外殼。腺毛會自由活動者有毛氈苔 , 不動者有小露木(捕而不食) , 捕蟲菫 , 偽毛氈苔 , 及泉草等。
(二)植物體不具腺毛,僅由特化之囊袋狀葉片捕陷動物,但此特化葉片本身不具機關:
此類植物之捕蟲袋具蜜腺可分泌蜜液以吸引小動物,且捕蟲袋經常具鮮艷顏色以吸引動物之注意,當動物受吸引而進入袋中,因捕蟲袋內壁甚為光滑(如豬籠草)或具倒向之毛(如瓶子草),且袋內經常盛有消化液,此等構造皆可防止跌落之動物再度爬出,最後死亡被消化分解。此類植物之某些種類捕蟲袋甚大,曾有捕食老鼠之記錄。種類有頭戴草 , 豬籠草 , 繁足草 , 皮袋草 , 旋叉草 , 金壺草 , 泥壺草 , 及瓶子草。
(三)植物體不具腺毛,由葉片之全部或部份特化以捕食動物,且此特化之葉片具機關可主動捕食動物:
此捕食方式分兩種,一為此類植物捕食動物之方式有二種:
一為狸藻之捕食方式:狸藻為水生或濕生之植物,其捕蟲囊甚小,捕蟲囊具囊蓋及觸鬚,其囊袋平常以 近似真空狀態壓縮,當小生物游近囊囗觸動觸鬚,捕蟲囊即於瞬間放鬆解壓,由於囊袋壓縮後再放,遂對囊囗造成一股吸力,在囊囗觸動機關之小生物旋即隨水被吸入囊中,此外囊囗尚具有一個只能向內不能向外的活瓣,以阻止小生物逃逸,小生物則受困於囊中,直至被消化完畢,捕蟲囊再度壓縮等待下隻小生物之到來。此類植物本省亦產之。
另一方式為捕蠅草之捕食方式:捕蠅草之葉片末端具兩片蚌殼狀裂片,每片裂片之上表面有三根"機關毛",當有物體觸動"機關毛"之其中二根,或同一根毛被連續觸動二下時,裂片會閉合,且此陷阱具感應腺,假如被捕的是身上含有蛋白質的動物,陷阱就會完全閉合,否則,閉合的葉片會於短時間內再度張開,等待其他動物進入陷阱。
哪裡可發現其蹤跡呢?
本省約出產10種肉食植物,但大多侷限生長於北部地區,下次去北部遊玩時可多留意潮濕的山坡或水田。
主要的食肉性植物
1.毛氈苔(Drosera spp )
毛氈苔科 , 又名茅膏菜 , 世界各地共85種 , 是食肉性植物中最為人所熟悉的 , 毛氈苔的葉為根生或莖生 , 莖生葉 為互生 , 葉上黏毛密生 , 能捕捉小蟲 , 蟲被消化液分解後 , 即被吸收 , 花為白色 , 或是桃紅色 , 為單生或呈總狀花絮 , 萼片花瓣通常為5片 , 其繁殖可採用分根 , 札根或由種子發芽等方法施行 .
2.豬籠草(Nepenthes spp):
豬籠草科 , 分布在中國南部 , 東南亞 , 錫蘭 , 印度 , 馬達加斯加 , 等地總共65種 , 多半是攀緣性植物 , 常可吊在樹枝上 , 但也有地生 , 莖生 , 直立等型樣 , 及夜間變形而呈囊狀的捕蟲器 , 因種類不同而有圓筒型 , 弧形 , 等多種型樣 , 長可達5到10公分 , 囊內充滿由葉壁所分泌的固定水分 , 受到杯囊明亮顏色的吸引 , 蟲沿著平滑的囊壁滑落到囊 底 , 最後淹斃 , 而被消化 , 最大的捕蟲器在菲律賓及婆羅洲 , 可捕獲一隻小老鼠 , 其花為總狀花序或是圓錐狀總狀花序 , 花小 , 沒有花瓣 , 雌雄異花
|